新聞專區 焦點新聞

2023.10.25 【重陽節】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歲 醫師提醒3管齊下提早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根據內政部統計百歲以上人瑞今年增至5,011人。圖片設計/佳佳

國人平均年齡持續延長,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已達80歲(女性83.28歲,男性76.63歲),百歲以上人瑞今年更有5,011人。另衛福部也指出,我國老人人口快速攀升,已在2018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截至2023年7月底,老人人口為420萬5,530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6%,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6年我國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20.8%,接近超高齡(super-aged)國家,至2036年更將高達28%,進入極高齡(ultra-aged)國家。

而隨著老年人口持續攀升,並進入長壽社會,如何活得長壽且健康,是值得大家重視的課題。在多項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之外,「肌少症」常被大家忽略,但其實是老年人的隱形健康殺手。

「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引起肌肉「質」與「量」的減少,不止增加跌倒機率、影響行動能力,嚴重影響長者生活品質,更提高失智風險。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台灣65歲以上約8%-10%罹患肌少症,年紀越大越比例越高,到80歲已接近30%。

陳亮恭指出,一般人的體能頂峰是25歲,肌肉質量與肌力都是,接著就會慢慢衰退,一開始我們自身也無法察覺,約莫到50歲開始衰退會變快,肌肉量跟肌力流失加速,開始感覺到爬樓梯比較喘、生活上也比較累,體力大不如前……陳亮恭解釋,這是因為骨骼肌裡面粒線體、能量代謝異常的關係,大約50歲起會常常覺得容易疲倦,走得比較慢,但這還不是肌少症,只是開始衰退。

肌少症可能稍微走快一點就步伐不穩,或許連打開寶特瓶都有點不夠力,如果從椅子上起身都有點困難,就屬於比較明顯的症狀。陳亮恭表示,這些都是主觀感受,在「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中,可透過握力、5次起坐測試等方式檢測肌力、活動力,只要感覺肌肉「質」的部分不太好,也就是力量表現下滑,就建議開始介入,不要等到「量」不夠才開始緊張。

陳亮恭建議大家將肌少症的「預防」提前到中年開始,這是「質」跟「量」都可以同時提升的年紀,他強調,肌少症必須從診斷與治療,往前移到前端預防及健康老化的策略。他同時指出,可透過「飲食」、「運動」及「慢性病管理」三管齊下,達成健康管理目標:

一、飲食,確認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人體將蛋白質儲存於肌肉,當身體持續耗能時,糖分使用後會先消耗肌肉,而不是脂肪。務必確認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讓身體「原料」充足。建議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要吃1.2公克蛋白質,但須在飲食比例上做調整,蛋白質多吃一點,其他食物比例少一點,總熱量攝取則無需增加。

二、運動,5天有氧搭配3天重訓最佳。

有氧及重訓都一定要做。有些醫師擔心長者進行重訓會有安全疑慮,但長者可以依身體狀況,先從在家舉裝水的寶特瓶、抬腿、深蹲做起,安全起見,也可以背部靠牆作深蹲,只要是能夠對抗重力的都是重訓。

三、慢性病管理

65歲以上平均有三個慢性病,如糖尿病是耗能、慢性發炎的疾病,有些患者為了控制血糖,蛋白質吃太少,營養不均衡,反而演變為肌少症。陳亮恭提醒,兩者長期風險不同,雖然飲食控制對慢性病管理很重要,但是仍應避免長期走向肌少症。

認識肌少症:【高齡社會必修課】 50歲開始超有感~肌少症與我們的距離比你想像得還近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相關參考資訊 【得麗】阿雅德娜【金石】水解膠原蛋白粉【金石】補體營養素【金石】滴雞精【得麗】DL.S雪力旺
(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
(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