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專區
2023.02.19
【民報農民曆】「雨水」養肝護脾胃 趕走體內濕氣和鬱悶
【雨水】
宜:養肝護脾
忌:收起冬衣
每年2月18-20日是節氣「雨水」,這天有些地方的習俗是讓女婿送禮給岳父岳母,禮品為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稱為「接壽」,有祝福岳父母長命百歲,健康「呷百二」的意思。春天重養肝,另外俗話說「春捂秋凍」,春天氣候不穩,因此不要過早將冬衣收起來,要等到氣候穩定的時候再換衣服。由於是開始耕種的季節,也有忌「雨水」當天沒下雨一說,若當天無雨,當年莊稼可能收成不好。
2月19日為「雨水」節氣,進入雨水也就開啟了春雨綿綿的氣候,濕度跟著開始慢慢增加,潮濕的氣候和鬱悶的心情常會讓體內濕氣加重,產生許多不適的症狀。瀚威中醫診所副院長蔡明諺指出,春天若肝火太旺,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除濕功能,因此在這個時節的養生之道,首重在「養肝護脾」。
肝火旺 影響脾胃消化和除濕功能
依據中醫五行的理論,肝屬火、脾屬土,土剋木,若肝火過於旺盛,會對脾土功能產生影響,因而有「春季肝旺脾弱」的說法,肝火旺就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體內除濕的功能。從「雨水」開始一直到「清明」,濕氣會慢慢變重,蔡明諺說,初春「雨水」尚偏向濕寒,等接近梅雨季節會漸漸轉成濕熱,然而濕氣和脾胃相關,春天要養肝,和脾的排濕也十分有關聯。
另外蔡明諺也表示,「雨水」時節寒氣尚未完全消失,因此保暖仍十分重要,建議不要太早將冬衣收起,出門在外別忘攜帶一件長袖衣服,避免寒氣加上濕氣,讓脾胃更加不適。
事實上,體內濕氣的形成有許多因素,包括:環境、飲食、情緒、勞動等等,一直在下雨的環境會讓體內濕氣堆積;攝取高熱量、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或菸、酒,也會影響體內的濕氣;情緒也和肝有關,因不斷下雨讓心情鬱悶或容易生氣,都會讓肝氣鬱結養想體內濕氣;另外,過於勞累容易虛弱、過於安逸會讓氣運行不暢通,都會讓濕氣停留在身體中。
四神湯、粥品 健脾護胃助排濕
若是無法排除乾淨體內濕氣,身體就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濕邪的特性包含重濁、黏滯」,蔡明諺指出,濕氣重會影響體內氣的運行,產生頭重如裹或身體有沈重感,又或者四肢比較困倦、全身發懶的感覺;濕邪影響關節會有痠痛的情形;影響在下肢就可能會水腫;影響到腸胃消化系統,就會讓胃口變差、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又或者是大便會有黏滯的感覺;也可能會有舌苔會偏厚膩、會胸口悶的情形;影響到皮膚有些人較容易會有皮膚濕疹的問題。
幫助體內排濕,可以從飲食調理。「四神湯是非常好的除濕食物。」四神包括:淮山、茯苓、芡實、蓮子4種中藥材,蔡明諺說,台灣海島型氣候濕氣重,四神湯可以除濕健脾、調整腸胃功能,是非常適合台灣人的食物。平時也可適量喝點紅豆水,幫助排濕。
蔡明諺也推薦大家可以吃粥品,「春天喝粥,勝似補藥」,春天養肝,飲食既當暢達肝氣,又需重視顧護脾胃,而粥品正可補益脾胃助消化。他推薦可吃「山藥紅棗粥」,並且在山藥、紅棗之外再加入一點紅豆,同時可顧脾胃、利水。另外,由於雨水尚有一點寒氣在,為避免風寒,建議不妨在白粥裡加入一點蔥白,具有散寒溫陽、預防感冒的功效。
適量運動、外出踏青 對抗濕氣帶來的春睏
在穴道的按摩上,蔡明諺指出,可適量按摩胃經上的「足三里穴」,穴位在膝蓋外側下方凹陷處,向腳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寬處,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功效。
另外,他也推薦民眾可做八段錦中第3式「調理脾胃需單舉」,此招式具有加強脾胃功能,能減緩腸胃疾病不適和胃酸過多的情況,增加腸胃蠕動,排除宿便,也可以增強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功能,進而增加身體抵抗力,改善手腳冰冷或四肢痠痛。
八段錦「調理脾胃需單舉」示範圖
因春雨濕氣重,人體被濕氣侵犯,導致脾胃不好肝火旺,出現「春睏」的現象,產生疲倦、昏昏欲睡、精神難集中的情形,蔡明諺建議民眾適量運動,盡量外出健走踏青,要適量運動,因為接受大自然洗禮,欣賞美好景色也會有利於春天的陽氣生發,因此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不要宅在家裡。
蔡明諺提醒大家,做好春捂、夜臥晚起,晚上不要超過11點睡覺、從飲食開始做好體內排濕,把握養肝護脾健胃的養生原則,即使春雨綿綿,心情和身體都能健康愉悅。
〔黃星若/台北報導〕
(相關參考資訊 【金石】白玉耳露、【金石】滴雞精、【得麗】DL.S雪力旺)
(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
(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