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專區
2024.08.29
不只防過敏 「三伏貼」也能改善婦女病、關節痛 還能防新冠和流感
炎熱的8月,又到了中醫「三伏貼」的時節。中醫師表示,利用「冬病夏治」概念進行的三伏貼,經國內外實證醫學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療效顯著,不僅如此,對於婦女病、關節痛也有顯著幫助,甚至對正流行中的夏日流感、捲土重來的新冠疫情都能預防。
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政府當年度在治療氣喘以及過敏引起的鼻炎,共花費超過80億點,每月因過敏性疾病就醫人數平均約2萬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針灸科副教授廖先胤也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有超過350萬的過敏疾病患者,可見過敏性疾病是國人需要關心的重要健康議題,但其中僅約15%的人嘗試過中醫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很多人都不知道三伏貼的作用。
廖先胤舉出國內進行的幾次研究報告,證實三伏貼有其實證醫學效果。報告中指出,患者接受1年6次的三伏貼治療後,超過40%的人過敏發作頻率與症狀獲得改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鼻過敏患者經1年3次的三伏貼治療,不僅鼻部、眼部過敏症狀減輕,睡眠品質改善,社交活動品質、情緒也有所提升;另外也有論文證實三伏貼可調節免疫相關生化因子,達到治療效果。
宜蘭縣中醫師公會監事徐敏真表示,三伏貼不僅適用於治療兒童過敏氣喘,也可改善腸胃虛寒、婦科問題等體質問題,對於調整肺脾腎三臟虛損體質、調節免疫力、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久咳怕冷、胃寒腹瀉、體質虛弱、容易反覆感冒、痛經、月經不調、風寒濕性關節疼痛等疾病都有療效。
桃園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長王國輝進一步指出,一般接受三伏貼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內,患者通常可觀察到氣喘發作次數減少、過敏性鼻症狀減輕、抵抗力增加、感冒次數減少等顯著療效,對婦科疾病、膝腳無力、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也有改善。不過他也強調,各家配方與敷貼方式不同,並非所有症狀都能涵蓋,必須以院所醫師臨床評估與治療為準。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針對各種過敏症狀,相較單一醫療處置,中醫提供更完整、周延的治療方案,不僅能縮短病程,加速痊癒,更能大幅減少後遺症,降低復發機率。
他希望民眾可以藉由「三伏貼」進行預防醫學,再加上日常養生運動如:八段錦、護鼻操等,也能進一步預防保健。尤其最近時隔7年的夏日流感再度流行,加上新冠肺炎捲土重來,除了治療端的清冠一號,更可以趁這個時候透過三伏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
◎認識三伏貼
Q:三伏貼要在何時貼?
A: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俊龍指出,三伏貼是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伏天」,在特定穴位貼敷具刺激性藥物的治療方式。
今年的三伏日期分別為:初伏7/15、中伏7/25和末伏8/14,民眾可分別在伏日前後10天來進行穴位敷貼,不是一定要在這3天進行。
Q:三伏貼使用的中藥材為何?
A:白芥子:辛溫,有袪痰平喘、抗菌作用。延胡索:辛苦,用於活血、行氣、止痛。細辛:辛溫,有抗組織胺的效果,善於通竅,常用在鼻塞患者。甘遂:苦寒,有鎮痛、通便、利水的作用,外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生薑:辛溫,可促進腸胃道蠕動、止吐抗發炎。
Q:貼敷的時間需要多長?
A:王國輝指出,國中以上至成人,大約要敷半小時至4小時;國小以下孩童則需半小時至2小時,不過他也表示,可以根據個人耐受度調整時間,若貼敷位置有灼熱、刺痛或搔癢感無法忍受時,可以提早取下,也請務必不要超時貼敷。
Q:貼敷的穴位為何?
A:徐敏真表示,三伏貼的穴位主要以:督脈的大椎、定喘以及膀胱經的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為主。藥物透過皮下滲透刺激穴位,經由經絡氣血循環直達病所,溫煦陽氣、驅散寒邪,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不過也可能會根據個人病症不同,調整貼敷的穴位。
Q:貼敷三伏貼後的注意事項?
A:王國輝指出,敷貼時不宜日曬、游泳或激烈活動,貼敷當日要用溫水淋浴,不宜刷背去角質。在食物上也注意要少用生冷瓜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與菸酒。
Q:貼敷三伏貼會有什麼後遺症嗎?
A:王國輝強調,三伏貼貼完後皮膚會有燒灼或是輕微搔癢感,皮膚外觀呈現紅潤、細小水泡或是色素沉澱,均為正常現象,通常細小水泡2到3天就會消掉,請民眾不須太過擔心。
但若是貼敷時皮膚反應過度強烈時,建議提早取下,並塗上紫雲膏或凡士林,也建議可以在貼敷前先塗上一層紫雲膏,有減少皮膚刺激的功效。
Q:要貼幾次才有效?
A:王國輝說,三伏貼每年貼敷一療程,3到4次為一療程,一般7至10天貼一次,若每年貼敷,連續3年可達良好預防保健效果。他也建議在冬日加上「三九貼」補強療程。
Q:什麼人不適合貼三伏貼?
A:徐敏真表示,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嚴重藥物過敏、皮膚容易過敏、易起水泡及蟹足腫體質、或貼敷處附近有傷口者街不是宜,另外,若正在感冒、發燒及喉嚨發炎者,或中醫證型屬陰虛火旺或實熱者,也都不建議貼敷三伏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