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專區
2025.02.18
【民報農民曆-雨水】雨水節氣迎水氣 一路冷到二月 中醫師提醒民眾小心3類疾病
「雨水」節氣同時迎來了「春雨綿綿」的天氣。圖片設計/佳佳
雨水
宜:健脾去濕
忌:生冷油炸
今(2/18)日是「雨水」節氣,同時迎來了「春雨綿綿」的天氣。根據氣象署指出,從昨(2/17)日起不僅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今起迎風面水氣增加,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大台北山區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機率,週五(2/21日)還會有一波冷氣團南下,屆時各地再降溫。中醫師提醒民眾,寒濕夾雜的天氣,要小心腸胃道、疼痛、皮膚炎相關的健康問題。
「雨水」,雨水在24節氣中是反映氣候變化的節氣,在台灣,「雨水」的特性在北部較為明顯,受東北季風影響,降雨機會較多,將開始出現「春雨綿綿」的情形,中南部仍舊較為乾燥。也因為降雨的關係,北部偶爾會有氣溫驟降的狀況,俗話說「春捂秋凍」,這時氣溫上不穩定溫差仍大,還是要特別留意保暖問題。
氣象署指出,週二至週三清晨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及宜花天氣較冷,迎風面水氣增加,大台北、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西半部山區亦有零星降雨,其中基隆北海岸、宜蘭地區及大台北山區降雨較廣泛且雨勢較大。
週五起,另一波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轉冷,週六、週日大陸冷氣團持續影響,各地天氣偏冷;迎風面水氣偏多,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瀚威中醫診所中醫師林采融表示,雖說「雨水」過後整體氣候轉暖,但顧名思義,「雨水」水氣開始變多,濕氣比較重,且還是寒濕夾雜的天氣,人體容易受到濕邪影響,容易出現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大便綿致等消化道問題;有風濕或關節炎病史的人,要小心關節疼痛、四隻沈重的症狀也會加重;另外若濕氣滯留在體表,也容易誘發皮膚癢、濕疹的發作。
林采融提醒民眾,面對潮濕的氣候,務必要保持環境乾燥,室內適當開窗通風,或使用除濕機,避免環境的潮濕加重上述的身體不適。她同時提醒大家,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一定要特別注意腳部的保暖,因為濕、寒是從低往上走,容易從足底侵入,因此最好要避免赤腳直接踩地板,也應該要及時更換潮濕的鞋襪。
而在食物的養生上,林采融說,由於「濕氣通於脾,脾苦濕」,因此在雨水時節要挑選適當的飲食,以「健脾去濕」。
包括:薏仁、赤小豆、玉米鬚,都是容易取得的健脾去濕食物,可用來煮水,有利水消腫的功能,也可以利尿,適合水腫、小便不利的人。另外,生薑、陳皮,有溫中散寒的特性,十分適合在這個時節食用,改善體內累積的寒濕。
另外,一些不適合吃,吃了容易加重濕氣的食物,包括:生冷的食物,像是生魚片、生菜沙拉等,這些東西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加重水濕內困;也要避免甜膩油炸的東西,因為這類食物容易助長濕氣,容易讓濕氣累積在身體裡。
林采融特別提醒民眾,覺得濕氣重的時候,其實不應該不喝水,反而要喝一些清淡或是健脾力濕的湯湯水水,才可以把濕氣排得更好。她同時提供2道平和且適合多數人的排濕的湯水食療,幫助民眾排掉體內的濕氣。
◎去濕合氣茶
材料:紅棗一顆、薏仁5克、赤小豆5克、陳皮5克
作法:薏仁、赤小豆先浸泡30分鐘,然後將紅棗剪破去核,再將所有材料裝入茶包中,用約700cc熱水沖泡悶15分鐘,或用沸水直接主5分鐘就可
沸水滾五分鐘
功效:健脾利水之外 紅棗補中益氣 陳皮溫中理器的效果 適合容易腹脹腹瀉的人
◎冬瓜玉米鬚排骨湯
材料:冬瓜200克連皮、玉米鬚20克、薏仁20克、排骨適量、薑片3片
作法:薏仁先泡2小時,泡開後乾炒出香味,冬瓜連皮洗淨切塊,排骨汆燙血水,沖洗乾淨備用。再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子裡,加入水適量,煮沸後轉小火滾45分鐘,最後加入一點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去濕效果非常好,十分適合水腫、小便不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