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專區

2025.04.04 【民報農民曆-清明1】清明天氣多變重養生 中醫師推2食譜、3穴位健脾養肝兼祛濕

 
清明氣候多變,除仍要注意保暖,中醫師也提醒要將疏肝健脾當成養生重點。圖片製作/佳佳

清明

宜:疏肝健脾

忌:情緒波動

今(4)日是「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也是傳統民俗節日清明節。象徵春暖花開、景色清明之意的清明,正是氣候冷熱交替、乍暖還寒時刻。中醫師提醒,此時節天氣多變,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不妨借助食物和穴道按摩,幫助疏肝理氣、健脾胃,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柏太指出,清明時節天氣多變,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如何順應節氣季進行養生保健尤為關鍵。他指出,清明時節養生要注意順應自然規律,跟著陽光一同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時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踏青、散步等,舒暢情志,增強體質。

另外,由於清明節氣的氣候仍不穩定,請民眾依舊要注意早晚溫差,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避免著涼。雖說不少民眾都抱怨今年天氣暖得晚,不過台灣諺語中有句話說:「未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也就是端午前氣候都還不穩,最好等吃了五月粽,再把厚衣服收起來。

清明時節,陳柏太提醒民眾,此時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影響肝氣疏泄。

陳柏太也提供幾個穴位,只要按摩就可以幫助疏肝理氣、健脾胃,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太衝穴

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功效: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按摩此穴可以疏肝理氣、平肝熄風,緩解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足三里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外一橫指處。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按摩此穴可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三陰交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按摩此穴可以健脾益氣、調經止帶,緩解月經不調、痛經、失眠等症狀。


陳柏太同時也提供2款養生食譜,主要功效在於以健脾、養肝,也可以幫助在清明過後日漸潮濕的氣候中幫忙祛濕。

淮山扁豆薏米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扁豆30克、茯苓15克、生熟薏米各15克、陳皮6克、紅棗一枚、瘦肉適量。

做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5小時,調味後即可。

功效:具健脾、祛濕之效。適合連假暴飲暴食、脾胃虛弱的族群食用。

山藥百合粥

材料:山藥100克,百合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去皮切塊,百合洗淨備用。粳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百合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至粥稠,最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性平味甘,可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此粥適合脾胃虛弱、肺燥咳嗽、失眠多夢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