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焦點新聞
2022.07.26
在職專班補學歷盛行 老闆表示:真本事才是關鍵
儒家思想影響下,華人普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就連日、韓、星等亞洲地區也跟台灣一樣,都以為個人成功方程式必代進「高學歷」因子,大多數人也糾結於此,認定文憑為晉身富貴權勢一族的敲門磚。
學歷論文羅生門 成部分政治人的「阿基里斯鍵」
這樣的社會風氣,讓用心堆砌華麗仕途道路、有意更上層樓的人們,蜂擁擠進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這群人上進用功精神,受到高度肯定。但也有不同意見,部分人士認為學習重在過程,一步一腳印,前人學術成果是墊腳石,需找出獨特觀點,親力親為做出屬於自身研究發現,才是正辦。因為觀念與觀察事物角度、出發點的差異,使得類似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門風波,每到選舉就成為部分候選人的「阿基里斯鍵」,是對手經常攻擊的弱點,連帶讓職場是否需要文憑護身的陳年題目,再成熱議。
不論正反意見引用多少個案與整體數據,「文憑在職場是否有用」的題目從來都無正解。
有一派人傾向職業無貴賤、學習重於學歷,並舉出「職人」至上的社會才是腳踏實地、值得鼓勵肯定的價值觀。
例如名廚江振誠畢業自淡水商工職業學校餐飲管理科,在亞都麗緻法國廳開始廚師學習生涯,接觸西餐法國菜,他鑽研甚深,廚藝精進,獲獎無數,不只亞洲區域名聲響亮,更在法國當地開設法式餐廳,創意料理成為饕家駐留名店,接著遊歷全球各地,在很多國家都曾設店推廣江氏創意料理,他未刻意再度進修拿碩士,卻在2014年由台灣科技大學頒予名譽管理學碩士學位,也在亞洲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擔任過講座教授。
台灣科技大學(前身為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為過往技職學習體系中最高學府,該校頒名譽碩士給江振誠,對台灣的技職教育而言,甚具意義。過去台灣子弟若決定投入技職學習的人,有些從職業高工、或像台北工專(現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這類專科學校畢業投入職場,工作過程中或覺不足,便可到結合實務與學術的技術學院進修。
從技職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都是我國社會中堅;不少成功創業家都畢業於技職系統,像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他因事業發展途中有需求,到台大、政大等念在職班,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畢業於台北工專,母校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後,則頒予名譽博士學位。
學歷不理想 人生也能安穩 鐵律是努力提高競爭力
對普通人而言,即使自技職體系或強調應用實務的學院畢業,即使一開始學歷不如人,經由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也可能獲得安穩工作。
小陳從南部某私立大學畢業,正值金融海嘯,他認為景氣不會太快復甦,於是他選擇四年自願役,當時每個月領國家薪餉新台幣4萬元,比起一般大學畢業起薪22K,月收優渥許多。他在軍中擔任文職,執行長官交待的專案任務,習得民法等專業知識,軍中並且讓他念EMBA,這些經歷讓他退役後,得以考上金融機構,而今轉至國營事業工作。他正在奔四的年歲前進,卻已看透經濟景氣循環難以預測,工作必須穩定才有保障,「我會在這裡待到退休」。學歷文憑對他職涯轉換是有幫助,但並非絕對。
在新創金融科技公司上班的王克瑞,現為好好證券策略長,他的看法是,21世紀的今天,期望靠一紙文憑,讓自己在職場春風得意,未必是可行的。留學,除了學習增強的職場競爭力,更多是在人脈建立和認識異國文化,現在的老闆對於員工有多少本事,眼睛都很雪亮,文憑主義未必行得通,真本事才是關鍵。
也有不必文憑便可立足社會的成功人士,熱中追求學位的案例。像是吳寶春家中經濟環境不好,選擇當麵包師傅,靠著自學,吳寶春從國中畢業的半文盲,到眾人矚目的世界冠軍,後來的創業故事激勵人心,成名後 2013年想念台灣的高等學府EMBA因「學歷太低」遭拒,後遠赴新加坡念書,此事經媒體報導,社會嘩然,為此政府機關火速立案,依專業領域具卓越成就表現者,即可以同等學歷報考各校擬定之新生入學考試,也就是俗稱的「吳寶春條款」。
但此事仍凸顯高文憑、高成就依舊是主流價值觀,即使已被社會肯定的成功人士也難免俗,台灣社會要轉變學歷迷思,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2022/07/26・10:59
何海濤/台北報導
(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
(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