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焦點新聞
2024.10.23
傳統醫學與時俱進 針灸為退化性關節炎、術後腸沾黏等治療提供有效新解方
針灸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式,全台每年有超過百萬人透過針灸改善疑難雜症,目前針灸的應用相當廣泛,除了常見的病症治療外,現在針灸也被廣泛的應用在特定疾病、癌症等全民健保相關試辦計畫,術後腸沾黏問題、退化性關節炎等,透過針灸都得到新解方。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針灸是在特定經絡和腧穴上插入細針,透過調節身體氣血、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有效治療疾病,包括顏面神經麻痺、五十肩、頭痛、邀扭傷、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等其他各類適應症,通過調節身體的氣血、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能夠有效地治療多種疾病。
退化性關節炎 針灸4穴2周有效止痛
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退化性關節炎」這個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不可忽視,不少民眾因關節疼痛注射玻尿酸、PRP,但卻效果不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中醫針灸科主任蔡曜鍵表示,過去臨床經驗顯示針灸在立即止痛方面有特殊療效,他們針對穴位針灸進行研究,發現針灸止痛效果的確比止痛藥更好。
他將病患分成針灸組和電針組,兩組都選取血海、梁丘、犢鼻、膝眼這4個穴位進行針刺,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和電針均能有效緩解疼痛,平均每次治療可緩解4成以上的疼痛,治療2週後有效止痛;在關節活動度方面,兩種治療方式都能有效增加膝關節彎曲角度,改善關節僵硬的情況。
蔡曜鍵說,研究中顯示,患者一周兩次且每次15分鐘的治療,止痛的效果最顯著,尤其肝腎功能不佳、腸胃機能較弱、不宜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患者,選擇針灸或電針治療是非常好的選擇。
術後腸沾黏 一週內針灸3次症狀大為改善
此外,中醫也被廣泛的應用在特定疾病、癌症等全民健保相關試辦計畫,包括:腦血管疾病、顱腦、脊髓損傷及呼吸困難、術後疼痛、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等等。
其中,在腹腔手術術後常見的腸沾黏引起腸阻塞,也能透過針灸改善。台北馬偕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表示,近幾年雖然常用術後防沾黏產品,但術後腸沾黏引起腸阻塞時有所聞,可能發生在術後任何一個時期,短至術後幾天,長至術後20、30年都可能發生。
日前他收治一名21歲女大生,一年前因左大腸憩室破裂接受手術切除大腸破裂處及橫結腸人工肛門,於今年8月初住院進行人工肛門接回,但術後三週仍未排氣及嚴重腹脹,經會診中醫,於一週內針灸3次後症狀明顯改善,腹脹消失並可進食,治療後一週出院就出院返家休養。
針對肌肉層次針灸 美顏針提供醫美另外的新選擇
而隨著時代演進,針灸也運用到抗老的顏面拉提上。「美顏針」以其針對肌肉和筋膜的調節技術而廣受關注,與傳統的中醫針灸不同,美顏針的重點不僅在於經絡和氣血的調理,更注重肌肉層次的調控與臉部結構的恢復,針對皺紋、鬆弛、臉部輪廓變化等具有顯著效果。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理事長沈瑞斌表示,與坊間醫學美容相較,美顏針效果不是立即性,大約需要每週1次、連續6次的療程,但效果自然、沒有副作用且可持續使用、不太會痛、不影響日常生活。許多臨床研究也證明,美顏針對於面部肌肉的調控具有顯著效果,不僅能夠減少皺紋、提升面部緊緻度、還能改善面部線條,而針灸能夠增加臉部血液灌流量、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改善肌肉張力,從而達到持久的美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