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焦點新聞
2024.11.07
【民報農民曆-立冬1】立冬吃補有學問 藥食同源順應體質 才能養腎補氣血
宜:補腎養氣
忌:劇烈運動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代表冬季來臨,秋季作物全部收藏入庫,動物也準備躲藏起來開始冬眠,抵禦寒冷之意。
中醫師建議,立冬後的養生重點要放在養血固腎防寒上,早睡晚起、注意保暖,因太過寒冷所以不要太早出門,且不要劇烈運動,已免流汗過多,吹到冷風後容易導致心肌梗塞;對於民間習俗會在立冬時期進補,中醫師建議可以藥食同源的方式來進補,順應自己的體質,養腎補氣血。
而除了立冬吃補之外,有些地方立冬還有餃子的習俗,取「交子之時」的諧音代表季節交替,也有一說是餃子的外型類似耳朵,吃了可以保護耳朵在寒冷時不受凍;也有些地方會吃大蔥,讓身體暖和,體內的陰氣能隨著汗液排出,讓氣血循環活絡。
11月7日是「立冬」,代表著秋季結束,準備迎來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中醫師建議,這時的養生重點要放在保暖上,可以早睡晚起順應陽氣潛藏,在食物方面則以「補腎養氣」為主,以食藥同源來補冬。
早睡晚起 避免寒氣入侵減少疾病產生
樂生療養院中醫科醫師黃昭表示,立冬後由於晝短夜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蟄伏,常使人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建議這時最好保持家居與工作環境明亮,讓心志平靜,以順應伏藏陽氣。
俗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表示立冬天氣變冷要注意保暖,因此在立冬之時常會有不宜過早外出、不要洗熱水澡太久、不要激烈運動等禁忌,以免因心血管收縮導致心肌梗塞等疾病。黃昭蓉表示,立冬後不妨順應天時「早睡晚起」,早睡有利潛藏陽氣,避免寒氣侵襲,晚起則能守精養陰,使陰平陽秘,減少疾病產生。
黃昭蓉也請大家提防輻射冷卻造成的清晨低溫,有些遇寒加重的痛症或疾病都要小心防範,例如:氣喘、咳嗽、四肢冰冷、皮膚乾裂、筋骨酸痛、消化不良、心絞痛等,建議可以穿保暖衣襪睡覺,有陽光再出門,適當曬太陽補充陽氣;至於清晨或晚間需外出的朋友,因低溫環境會使血管增加壓力,提高心臟、腦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出入溫差大的場所要戴帽子或領巾,來減緩頭頸部的溫差變化;也提醒民眾切勿進行過度激烈的運動,若有出汗要立即擦乾並小心吹風受寒感冒。她也建議大家不妨在睡前(晚上9至11點)用熱水加艾草泡腳,活絡血脈,消除疲勞,溫暖肝腎,幫助睡眠。
補冬順應體質 養血固腎防寒
而面對民間有「補冬補嘴空」,在立冬當天吃補的習俗,黃昭蓉表示,立冬進補要輕巧,建議大家可利用「食藥同源」來補冬,順應自己的體質,把握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的原則,養血固腎防寒。
例如,經常手腳冰冷、容易疲勞或者遇寒就會使原本疾病症狀加重的人,可以適當溫補,用四物、八珍、十全搭配穀類、根莖類、韭菜、麻油、蔥薑蒜椒等辛溫香料;如果經常怕熱燥渴,心情煩躁難眠或排便質硬顆粒,則不可溫補,可選擇搭配滋陰潤燥的食材:木耳、白蘿蔔、白菜、水梨、冬瓜、百合、桑椹等;若是怕冷又怕熱,體質不宜吃太熱或太寒的人,可先平補脾胃,例如四神湯(山藥、芡實、茯苓、蓮子)、薏仁、穀類、芝麻、山楂、甘草、何首烏等。
◎四神湯
材料: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各25克(可添加紅棗、枸杞等潤性藥材增添風味)、豬肚或豬腸500克、薑片鹽巴米酒適量。
作法:將茯苓、山藥、芡實、蓮子洗淨,浸泡30 分鐘左右;將豬肚或豬小腸洗淨,滾水入鍋,加入薑片、米酒汆燙後,撈出備用。再將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燉煮,起鍋前加入適量鹽巴、米酒調味即可。
功效:四種藥材皆有溫中脾胃的功能,可提升腸胃道功能並可袪濕,並可入腎補陽氣,是平補的藥膳,不論虛寒體質或燥熱體質都可以適量服用,痰濕體質喝四神湯也都能改善。
叮嚀:坊間許多四神湯用薏仁取代芡實,但薏仁偏寒,有時甚至會加酒熬煮,孕婦不適宜食用,要多加留意。